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热线 > 文化频道 > 家乡文史

蚕沙古戏楼

发布:2014/10/2 8:41:15  来源:曹妃甸作家协会  浏览次  编辑:朱永远


  蚕沙古戏楼坐落在曹妃甸沿海溯河口蚕沙口村。旧时,登此楼可南望滔滔渤海,故又曾称之“望海楼”。几百年间,它曾以宏伟壮观、建造神奇蜚声京东,驰名关内外。  

  蚕沙古戏楼高约十五米,座南面北。楼台进深约二十米宽十五米,占地达三百余平方米。戏楼的主楼居中,突兀于左右配楼之前。大方石砌成七尺高的楼台上,四棵通天巨形石柱直撑楼顶,石柱通天为宋元之后的建筑中罕见。主楼左右有配楼分座于后楼两翼,使古楼整体呈 “品”字型,构成前、左、右 “三面观”的宋元戏台建筑风格。配楼全仿主楼造型缩建。主、配浑然一体,对称和谐,相映成趣,使大者显得巍峨,小者显得精巧。构思奇特,而独具一格。
  戏楼的主、配楼顶均为四角攒尖三重檐式,飞檐四翘,如翼凌空。十二个飞檐尖角,各高悬一响钟,逢海风摇动,叮当之音缥缈,如来天外。楼顶覆翠琉璃瓦,顶檐上筑有琉璃、陶制走兽,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檐头瓦当铭以兽面、花卉,做工考究,色彩艳丽。
  主楼背倚后楼。后楼为重檐歇山式,砖石到顶,雄若城堡。高耸之楼壁,三面佩开镂云透雕圆形花窗,以纳海天之气,篩日月之辉,清幽典雅,颇具匠心。
  登楼仰视,更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楼内顶,为中国传统木结构。柱枋之间,重重斗拱,纵横交错,层叠构成。其上贴金彩画,有龙首翼身,有金龙、浮云、水浪、净瓶、香草,图案华美,刻画精制,富丽堂皇。一座古楼,梁、柱、枋、斗,构件多过千余,卯榫结合,严实牢固,整个建筑竟没用一颗铁钉。
  台上有描金透雕屏壁隔于主楼、后楼之间。屏壁透雕云龙、花卉、飞鸟、走兽,疏密有致,亦掩亦露,将舞台巧妙地隔为前场后场。前台两棵八棱十围、通身宝蓝的通天石柱上,以白底丹书镌刻对联一副:
 
兴朝百物维勤暂藉休声悦耳目
盛世四民同乐还将古迹惕心思
 
  前台正中高悬一黑底金字匾额,上书“蚕沙古楼”。
  透雕屏壁,左右洞开拱门各一,用作“出将”、“入相”;东西配楼,两厢辟为伴奏双阁,置为“文场”、“武场”。
  如此匠心独运、巧夺天工,如此巍峨宏伟、辉煌壮丽,莫怪古往今来皆令人叹为观止。
如,清咸丰年间官拜宫廷八旗汉学教习、当过光绪皇帝早期老师的邑人张灿,曾在他的《蚕沙口诗》中赞此楼云:
百尺近层霄,危楼讶神造。
  俨如灵鹫峰,飞集东溟表…
  百里海滩僻野,古楼突兀而立,犹如一峰独秀;建造奇巧独特,疑为鬼斧神工。又因此楼始建于何时向无记载,故引出不少美丽传说。如传:
  渤海龙王素喜声乐,每年旧历三月二十三日,都要微服到人间看戏。他来往都要在蚕沙河口歇息。于是,他调集神工神将,于一个夜间在蚕沙河口修筑戏楼。那一夜,蚕沙河口至大海深处,火把灯笼,照如白昼,工匠往来,络绎不绝。次日天明,一座戏楼竟拔地而起。至今,当地的人还将这一传说传讲与后代。
  古戏楼究竟建于何年代?据考证,最晚当建于元初。
  蚕沙河口所连入海的泝河,素有“铜帮铁底运粮河”之称,是历代“南粮北调”海运入京东的重要通道之一。历史上的南北商贸,海运大开,杂剧鼎盛,庙会迎献,乃使蚕沙古戏楼应运而生。
  从北宋时期的“恤商”政策,“各地随地宜而不一焉” ①的轻商税和发达的南北漕运,使得盛产“漕米”、竹纸杂品的江浙商贾纷纷驶船行商于河北。到了元代,海运更加发达。《马可·波罗行纪》说,大都(今北京)是东方的商业中心,货物输入运出川流不息。大批南船北上渤海,而“由其海通河者,自三岔河有三道,一由直沽经白河至通州…一由芦台经黑洋河、蚕沙口、青河至滦州,是滦之槽…自辽西至北平无不过通者” ②。考知自宋元以来,蚕沙口则为江南诸镇商船行河北必达之地。更因蚕沙河口为渤海湾中之湾,浪缓滩平,故江南商船、米槽“海运多避风于此” ③。
  元朝至元二十一年(1284)忽必烈下诏疏浚滦河,大开海运。此间,滦州海运位置更显。《读史方舆纪要》载:“…元人海运至大都(今北京)者,皆聚于此,…海自天津而东北,…又东为永平府滦州南境(今滦南县境)…又东经山海关而南接辽东界…古所谓渤海之险也。”古谓之“渤海之险”,莫过滦州南境(今滦南县)之曹妃甸。曹妃甸因居东、黄、渤海要冲之地,天然航道深畅而四季不冻,“南望大洋,片刻可达…百余石粮船,往来不碍” ④。故元代海运大兴时,形成了大洋-渤海-曹妃甸—蚕沙口—滦河道之航线。彼时的曹妃甸岛上,昼旗夜盏,而连端之蚕沙口泝河,更以“铜帮铁底”河道顺滦河北上,东可达辽西,西可达京沽。乃为江浙商贾来往不绝,连海通河,得天独厚的古来海港津渡。
   “世称元治以至元、大德为首” ⑤,元朝至元、大德年间的经济、商业发展,促进了文化发展。宋元时期的北方杂剧至此已进入十分繁荣的阶段。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等杂剧大家出生于大都(今北京)的就达十九人之多。所以,大都成了北杂剧繁盛的中心。而位居京畿的京东诸州,乐棚、勾栏杂剧演出十分活跃,民间伎艺亦发展突出。蚕沙口位于滦州以南滦河入海口岸,“滦控缰索,翼蔽畿甸,负山滨海,是为形胜” ⑥,故,时有元军在此驻守。今村北仍有“鞑子坟”遗址。元人对歌舞戏曲酷好,据文史载,元人出征亦带优人随军。考知蚕沙口于杂剧鼎盛之时,因其杂剧可犒驻守元军兵甲之劳顿,可解南来船客羁旅之愁苦,可悦当地民众欣赏之耳目,故当时演出非常活跃。
  更为重要者,与蚕沙古戏楼相对面还有古庙天妃宫。天妃宫所祀天妃即莆田马祖,历来为沿海船夫渔民祭祀最虔的神祠。到了元代因海运大兴,船夫渔民多仰望海神护佑,更为香火鼎盛。但北方马祖庙殊不多见,京东惟直沽(今天津)和蚕沙口有天妃宫两处知名。蚕沙口天妃宫,早成远近驰名的庙宇。尤其逢每年的三月二十三日天妃的“神诞”即天妃宫庙会,莫说当地民众,西至京郊,东至关外,善男信女,商贾艺人,纷纷来进香、祀拜、贸易、赶庙会。其间,香火、供品,顶礼膜拜固然必不可少,而庙会更重要的是“迎献”自少不了演戏。开始,是屯土以筑戏台,继而以杆板在高处搭建。到后来,杂剧演出日益活跃,北杂剧使江南商贾船客耳目一新,风浪羁旅之愁全消。于是,江南商贾,奔走相约,集会相议,汇集银两,自筹材料,在这里建造了蚕沙古戏楼。
  这座于元杂剧盛行时建起的戏楼,几百年来,楼台之上,“杂剧斗繁华,百技竟拙巧”⑦。优伶艺人争上献技,丝竹之乐不绝于耳。到了清雍正、康熙年间,弋阳调、梆子腔经年轮番上演,真个是 “鼓吹杂鐃歌,优孟衣冠娇”⑧。
  至十九世纪末叶,戏楼上多演梆子和对口莲花落。如高强的高家班、耿兆龙的耿家班,先后在庙会上演出《汾河湾》、《大登殿》、《潘杨讼》等多出梆子戏。高家班的老生“金茶壶”、旦角枝灵芝以及耿家班的王达子、十三咳等演员之精湛表演,曾使古楼满台生辉。二十世纪初,更有评剧创始人成兆才携戏班来古楼上演,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诚如是也。此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天津鲜灵霞班子的刘兆祥曾在庙会上轮番演出《宝龙山》、《牧羊圈》等评剧。海市古楼,名班好戏,一时方圆百十里的观众云涌而至。而据传,古戏楼与天妃宫之间的空场,每逢庙会,狮子舞、高跷队、跑旱船、霸王鞭、渔翁钓,川流不息;观众、游人、商贩、香客“众聚似云屯,群观如堵绕”⑨,多达一两万人而绰绰可容。更奇的是,戏楼传音效果异常。因戏楼设计奇特,场台开敞,且南濒渤海,近十数里村庄稀疏而无树无岭遮蔽,演戏时“霓裳一曲阙,响遏行云渺”⑩,声响传得很远。有一年庙会,戏楼上唱戏之声,竟使距十里之遥的双井村民,足不出户而清晰可闻。该村人惊叹不已,遂主动集资,又馈赠庙会评戏连台。
  多年来,蚕沙古戏楼为当地的文化发展,社会进步,人民愉悦贡献甚多。解放战争时期,一些戏剧团自编新剧,为配合扩军在此楼上演出了《送子参军》、《枪毙蒋老五》、《锯大缸》、《兄妹开荒》等剧,有力地宣传和支持了解放战争。建国初期,后加入洪影戏班的高凤英曾同金玉英等名角,常巡回演评剧于此。
古楼承载,民风传承,本是评剧故乡的滦南沿海,民间戏曲一向十分流行。建国初期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蚕沙口和邻近村庄纷纷成立评剧班团,沿海一溜十几村的十几个民间评剧班,常在此楼上上演和联合汇演评剧。楼上楼下,载歌载舞;锣鼓笙箫,喜乐融融。至此,解放了的渔民真正实现了“盛世四民同乐”。
  蚕沙古戏楼,曾以它宏伟精美的建筑艺术引来无数游人、看客;曾用它的良好条件接待了无数杂剧、戏班;曾用它的悠久历史见证了先民的非凡聪明智慧;曾用它的数百年生存弘扬了民族灿烂文化…。外地游客到此,或拍照、或吟唱,无不以先登此楼为幸;优伶艺人来蚕,或轻歌、或曼舞,无不以能上此楼为快。
建国后,外地有关部门曾多次来人观摩研究古楼的建造艺术,想依样建造未成。
十年浩劫,暴殄文物,这座保存了几百年的珍贵古迹,竟于1968年被作为“四旧”夷为平地。
今逢盛世,曹妃甸开发,黄金宝地名扬天下。港口经济正带动地域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人们期冀曹妃甸区域的蚕沙古戏楼、天妃宫、古码头和曹妃殿、法本寺等古建筑群的修复和重建,为尘封千年的古岛、为万国瞩目的新城曹妃甸,向世人展现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注释
①《宋·食货志》
②《读史方舆纪要》
③《读史方舆纪要》
④《滦州志·海防》
⑤《元史·食货志》)
⑥《读史方舆纪要》
⑦⑧⑨⑩清·张灿《蚕沙口诗》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09 Cfd1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