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文化频道 > 家乡文史

曹妃甸地名由来

发布:2014/9/2 8:28:15  来源:转载  浏览次  编辑:佚名
1.据说,这个小岛本无名。唐朝初年,唐王李世民跨海征东,得胜还朝。随军东征的有个妃子叫曹娴,姿容秀丽,不但能歌善舞,而且会吟诗作画。她见唐王几年鞍马劳顿,就百般体贴唐王。由于曹妃体质虚弱,船行至滦南县海域,竟身染重病。经随军太医调治,仍呕吐不止。船行经这个小岛唐王命龙舟拢岸,扶曹妃上岛治疗。曹妃病情日趋严重,后竟死在岛上,李世民痛失爱妃,遂下旨在岛上建三层大殿,塑曹妃像,赐名曹妃殿。从此,渔民海客四时香火不断,小岛得名曹妃甸。

2.清光绪五年所修的《永平府志》添了一句 “一作曹泊店”也有其道理,“曹泊”意为“艚船停泊之处”。亦有史料把“曹妃甸”称“曹碑甸”,树碑作为航海的标记,也是可能的。“甸”与“殿”,“北”、“碑”与“妃”,音俱相近,沿海风云变幻,为了祈求平安,极易造就传说,由“漕北甸”到“曹北甸”,进而为“曹碑甸”、“曹妃甸”,最后,在人们的心目中营造了“曹妃殿”,与蚕沙口的“天妃宫”遥相呼应。
     
3.《滦南文物古迹寻踪》一书中说:曹妃甸“为古滦河三角洲湖区,系滦河经由老溯何中、下游河道在这里入海,而形成的巨大三角洲。滦河东移后,这里在海水经久冲刷作用下,三角洲渐渐脱离河口和陆地而形成海岛,甸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2公里。”“曹妃甸南缘水深七、八丈,波涛万顷,航道通畅,直通黄海而无阻。历代海运,南粮北调,出东海,经黄海,入渤海,进京畿之舟船,必经此地。”
运粮的水道为漕,漕运古已有之,可上溯到秦汉。元代建都北京,运河淤塞,漕粮以海运为主,曹妃甸正是漕运的必经之路,当地有“英雄好汉,难过曹妃甸”一说,可见地理位置的重要和险峻。此甸在漕道之北,就有理由称之为“漕北甸”。《周礼·地官·小司徒》中说:“四丘为甸”。郑玄注:“甸方八里”。曹妃甸恰恰是16平方公里。
这只是推测,但这种推测还有相近的史料。清康熙五十年所修的《永平府志》中载:“又(月坨)西二十五里,为曹北甸,海水咸苦,甸在海中,泉独甘冽,渔舟舣炊焉。”也就是说,在300年前,曹妃甸尚称曹北甸。是不是把“漕”简化了呢?这种可能是存在的,地名的转音演变屡见不鲜,像沿海的“柳尖铺”就变成了现在的“柳赞”。


曹妃,乃李世民的妃子曹娴。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09 Cfd1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