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文化频道 > 曹妃甸文学

乡亲们和曹妃甸的故事

发布:2016/1/8 14:21:31  来源:唐山晚报  浏览次  编辑:张景生
   我们村离曹妃甸很近,只有55公里。可是在十几年前,我却觉得这个弹丸小岛离我很遥远。村里的乡亲们和我一样,只是一天天地和庄稼打交道,曹妃甸岛上的那盏航灯,一直没有映照到我们心里。
  曹妃甸在我心底留下深深的烙印,是在2003年。那年,一条18公里长的通岛公路开始修建。看着电视里传来的消息,我知道家乡要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了,一个世界级的深水大港就要呈现在世人面前。很快,我们村里很多人的话题从种地变成了对曹妃甸的关注:饭桌旁,他们谈论在曹妃甸开发建设的大潮中是否该有自己的身影;灯光下,他们进一步谋划自己该怎样参与其中。朦朦胧胧中,有一条路向乡亲们铺展开来。
  行动是实现梦想的翅膀。村里一些精明的乡亲,开始把泥腿从田里拔了出来……
  李小军、李大林、裴守东、郑玉喜、李辉、孙记勇、姚建平、姚春平、郑玉东、孙二勇……这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悄悄利用农闲去了驾校。当驾驶本揣在衣兜,驾驶技术娴熟,他们有的开始搭伙,有的去银行跑贷款……不长的时间,我们村的广场上就停满了10多辆崭新的大型自卸车。随后,这些自卸车装满了铺路的砂石,奔跑在滦县、迁西至曹妃甸的公路上。
 
  路通了,吹沙造地过后,马俊贺和连襟买了夯机,董红云和叔叔买了桩机,他们各自带着一班人马,日夜奋战在曹妃甸的工地上。经过他们的手,荒凉的土地上建起了一排排厂房,沟沟叉叉里架起了坚固又漂亮的桥。
  曹妃甸刚刚建设的时候,姚春波还不到30岁。那天,他给在工地上开挖掘机的表哥送零件,无意间便发现了商机。回家后,他马不停蹄地办了工商照,批发来各种劳保用品和烟酒茶糖等日用百货。10多年过去了,他的流动商店开得越来越大,借曹妃甸的开发,他美美地赚了钱。 
  李宝东最初在农场的一家企业上班,对水电精通,由于企业改制,他成了下岗工人。他毛遂自荐到曹妃甸,现在带着20多人的队伍,成了改水改电的小老板。
  如今,我们村有180多人在曹妃甸这片沃土上耕耘,几乎占了成年人的一半。
  我患静脉炎多年,由于身体原因没能参与到曹妃甸的建设中,但是,每年我都要坐车去曹妃甸看看。我的家乡,真是一年一个台阶,一年一个变化。曹妃甸,因为有湿地公园等好玩的地方,她美了;曹妃甸,因为有首钢、华润等超大企业,她大了。
 
  我们村的历史只有60年,特简单,有5000亩耕地,全部是稻田。60年来,乡亲们在春天料峭的风中播种育秧,在炎炎夏日里施肥拔草,在秋天湛蓝的天空下收割——他们收获的果实是金色的,金色的稻粒铺就了一条路。在路上,我们扔下了贫穷,走向了富裕。
  今天,我的乡亲们因为曹妃甸的发展又踏上了一条崭新的路。这条路,更是金色的——在路上,乡亲们开阔了眼界,增强了自信,了解了世界,收获了幸福,也提高了身价。
  我相信,乡亲们的金色之路会越走越宽,因为我们是曹妃甸人,我们盛逢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09 Cfd1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