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信息资讯 > 热点聚焦

首钢“移师”曹妃甸 里外一新

发布:2015/7/6 15:57:54  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  编辑:佚名

  编者按:企业外迁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一环,也是京津冀产业合作的重头戏。把那些不适合在首都发展的企业和产业有计划分步骤地转移出去,这不仅是改善北京生态环境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要。最近,本报记者分赴北京、天津、河北等地,走访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北京外迁企业,实地了解他们移师创业的生存状况、搬迁之后的发展势头、融入当地的可喜变化。我们相信,这些外迁企业的经历和感受,能够为更多的北京外迁企业提供有益启示,也能为创新区域产业合作的体制机制积累宝贵经验。

  “如果不是因为举办北京奥运会,首钢会不会搬出北京?”

  10年后的今天,再向首钢人抛出这样的问题,他们会以反问作答:“如果早点搬出北京,现在的首钢会是什么样?”

  从长安街的最西端、距离天安门广场仅18公里的地方,搬到河北唐山的海边、距北京220公里的曹妃甸,首钢搬迁实现脱胎换骨:

  两座5500立方米高炉,原来首钢最大的高炉不过2500立方米;300吨级大型转炉,采用干法除尘,实现全“三脱”(脱硫、脱碳、脱磷),全球唯一;二期建成后,年生产能力将达到2000万吨,单体钢厂国内最大;不再生产“面条”(螺纹钢)加“裤腰带”(盘条),产品为清一色高档板材;废水近零排放,固废近零排放,废气达标排放……就连名字也变了,在曹妃甸,它叫“首钢京唐”。

  “从里到外都是新的”

  郭艳永,唐山本地人,2004年博士毕业后到首钢工作。2006年,已在北京安家的他,申请调入京唐公司筹建大高炉。

  父母想不通:“好不容易进了北京,怎么又要回来?”不过,他的态度很坚决:5000立方米以上的大高炉,国内当时一座没有。“说实话,主要就是冲着5500立方米高炉来的!”

  炼钢作业部的陈香虽然是老员工,但面对新工艺仍感到“压力山大”:“过去是经验炼钢,现在是科学炼钢,通过大量经验数据建立模型,由电脑发出操作指令,这在老首钢是不可想象的!”

  截至目前,首钢京唐采用了220余项国内外先进技术,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达到2/3,93%的设备都实现了国产化。更重要的是,首钢京唐实现了清洁生产:每年数百万吨固体废弃物,100%循环利用;不但不排污水,还能通过海水淡化技术向周边供水;实现“汽―电―水”大循环,年发电3.4亿度。

  “新首钢,从里到外都是新的!”首钢总公司总经理张功焰说。

  “就要生产首屈一指的钢”

  首钢,一度错过行业发展黄金期,最困难的2011年,严重亏损。2014年5月,首钢京唐首次扭亏为盈。今年前4个月,京唐的家电板、车轮钢、高强钢、集装箱用钢国内市场占有率均为行业第一。

  “没有大搬迁,难有大发展!”首钢总公司董事长靳伟说,首钢搬迁,是治理首都环境的外界需要,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更高度契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势所趋。

  王莉,京唐公司制造部技术管理处处长,曾在韩国浦项科技大学留学。当年,听到同在首钢的丈夫要求调到曹妃甸,她打越洋电话吵了一架。但回国后,她主动来到曹妃甸:“这里有中国钢铁业的未来。”

  首钢搬迁绝不是简单异地重建,产品定位是高档精品板材,从小饮料罐到巨轮甲板,从家电外壳到汽车机身,从油气管线到电子器件,共计31个钢种、280多个牌号。

  “首钢京唐,就是要瞄准世界一流钢铁企业,生产首屈一指的钢!”首钢京唐党委书记顾章飞说。

  “做协同发展的先行者”

  来到京唐,谁能想到,10年前,这还是一片浅海。曹妃甸吹沙填海210平方公里,其中首钢京唐总面积30平方公里。

  2009年初,刚来到这块荒无人烟的大沙地上,首钢老职工郭海涛夫妇傻了眼:工地转一圈,满嘴是沙子;一场暴风雪,上岛路上看到10多起车祸。

  这样的环境下,首钢人二次创业。4000多首钢北京老职工从此奔波两地。一开始多少有点心理落差,但现在,问起他们的感受,更多的回答是:“已经适应了!”

  更多的新首钢人也加入进来。至今,京唐已招收新员工4000多人,带动相关服务业1.2万人就业。

  为让京唐人安心工作,首钢在唐山自建职工住宅,组织住房团购,给未婚青年搭建“鹊桥”……

  “首钢要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者。”靳伟表示,下一步,首钢将深度参与曹妃甸开发。

  《人民日报》( 2015年07月04日01版)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09 Cfd1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