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文化频道 > 曹妃甸文学

珍藏54年的那张《人民日报》

发布:2014/11/18 9:06:31  来源:曹妃甸作家协会  浏览次  作者:刘德润

我一生饱尝了浓郁的党的阳光雨露,党给了我许多的荣誉和褒奖。最让我铭刻于心的一件是,1960年6月12日我的名字登上了《人民日报》。

当年的6月11日全国文教群英会胜利闭幕。次日,人民日报就在第八版刊登了出席大会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名单,我名列其中。见到这张闪灿党恩光泽的报纸欣喜若狂,凝心聚神地看了一遍又一遍。兴奋之际我在报眉之处写了八个字:幸福、荣光、暖心、励志。从那以后它成了我随身珍藏的贴心之物,迄今已是54年的漫长时光了。

用平常的眼光来看这张报纸它是一件常见的平凡之物,但50多年来它在我身上发挥的作用并不平凡。

从见报的那天起,我常常以报生情寄报思恩。回想自己的身世和经历,我曾是居人篱下的无人知道的“小草”,吃过母亲讨要来的残饭,穿过别人施舍的破衣烂衫,也在满洲国当过亡国奴。“昔日萧艾今日芳草”。一个无人知晓的平凡之人,党竟把我抬高身位,让自己上了人民日报,这就是党心育人恩重如山。就在见报的那年“七一”,时逢建党39周年,这张人民日报引发我写了几句感言:

生我是娘育我是党,

娘喂乳汁党给力量。

荣誉加身情似雨露,

党报扬名沐浴春风。

在这张党报上浸透着党对我培养教育的心血,蕴藏着党对我的期待和希望。每当重温深思这张报纸的时候,我都警示自己:做人要有良心,不论到啥时候,党的恩德也不能忘!

登报的那年我28岁,到1993年退休经历了33年的光景。33年来,我总把党给我的各种荣誉证书,特别是这份人民日报重温一遍,从而得到了激励受到了鼓舞。三年困难时期我在学校教书,每月只挣29.5元的工资,粮食供应每月只吃23斤粮食,不少人都怨声载道。有人说,一个月的收入买不了一畦小葱,不如告老还乡,少数人竟自由退职了。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我也有点心灰意懒。老伴见状,竟把我抽屉里珍藏的“全国劳模证书”和那张人民日报放在了我的面前,当我见到自己在报眉上写的八个字时,自己有了警觉。心里想,见困难就当“避猫鼠”对得起那张党给扬名的人民日报吗?......就这样唤醒了自己在三年困难时期没走下坡路。1986年我已年近花甲,操办唐海历史上第一座电视台,面临的窘境是三缺(缺资源、人才和技术)总造价需要60万,县财政只给40万,面对20万的缺口我忧虑发愁,但想到党的信任重托,想到党给的各种荣誉,特别是“金榜题名”的那张人民日报,我没有被困难和重担压掉。骑着自行车在乡间土路上跑了11个农场,进了5个工厂,得到社会资助的资金15万元。难关度过了,大楼建起来了。我向全县10万人民(当时是10万人口)交了一份比较满意的答卷。《唐山广播电视报》上载文,说我是“创造方舟的人”。事后我想:每个人都有战胜困难功成名就的时候,但功成名就的原因何在,党给荣誉的鼓励支持是关键的一条。

我家有一本“家庭大事记”。从我当家理事的那天起,我把家庭发生的大事、要事都摘记入本,用意是勉励自己,教育子女。对我名登人民日报这件事,我在“大事记”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多年来凡是儿孙后代入党入团、荣升提职、受到表彰的时候,我都让他们细读玩味这本大事记,以资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2007年在县民政部门工作的大孙女由于工作做出了成绩提了职,我叫她细看了这本“家庭大事记”,并把我60年为我登上人民日报的那四句诗念给她听,意在教育她深知职升和荣誉是党给的,珍惜职升弘扬荣誉就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08年外甥在汶川抗震救灾中火线入了党,孙子在2010年考上了名牌大学......在这些关键时刻,我把这张报纸的复印件送给他们,意在启示教育他们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要争取荣誉、珍惜荣誉和弘扬荣誉。

这份人民日报,我已珍藏54年了。它是我追念党恩的一份厚重载体,也是我教育后代的一本生动教材,更是我献身事业的一种强劲动力,我要永远永远地把它缅怀、珍惜、传承......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09 Cfd1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