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信息资讯 > 热点聚焦

河北港口经济旗舰起航环渤海

发布:2009/7/9 15:07:57  来源:转载  浏览次  编辑:不详

      7月8日,迄今为止世界最大散货港口集团——河北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该港口集团由秦皇岛港、曹妃甸港区、黄骅港综合港区等港口整合组建而成。

      继整合钢铁、能源产业后省域产业调整的又一力作——河北港口集团终于启动航程。

      与这个消息相印证的是: 5月河北钢铁集团产量取代宝钢成为行业龙头,这个于2008年6月组建的钢铁巨擘正行进在整体上市的征途中。还有,截至6月29日,青岛港吞吐量逆势增长,比去年同期增长5%,目前已有七家世界500强落户青岛港。

      河北钢铁让我们看到产业重组的效能,而青岛港的飘红曲线则隐示大区域经济竞争的潮流涌动。

      按照另外一条隐性脉络梳理一下中国近代史,就会清晰地发现,中华民族与“夷族”的百年战争史,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海关开放史。从广州至宁波、上海,再至青岛、大连,海防桎梏的破除,唯独河北被忽略,可见河北港口经济的落差已经具有历史惯性。从秦皇岛到黄骅再到近年崛起的曹妃甸,河北的港口经济与很多产业一样,有规模之实而内弱于质。

      纵观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港口兴则经济强,所以经济强省皆沿海排布。河北省在经济地理上的定位比较模糊,在各界的意识里具有“中部”与“沿海”双重身份。河北思维更习惯于作为京畿辅地的内陆角色,深入内陆的地理形势常常让燕赵大地上的传统经济思维在蓝色经济的滔天逐浪中失语,487公里的海岸线常常被作为一种沿海身份的提示,而没有触及到487公里的强力经济爆发带。

      不可否认,与环渤海经济强省山东和辽宁相比,河北的出海口狭窄且没有特色,秦皇岛的名声在外不是因为港口经济的全面发达,而是因为它处在西煤东运的海陆转折点上。与其说秦皇岛是货运大港,不如定义为国家能源政策的执行大港。河北港口经济的崛起,需要崭新的经营模式来完善河北在环渤海经济带中的地位阙失。

      从常规层面考虑,作为物资和信息交换的重要载体,港口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驱动力。河北的港口与中国腹地、尤其与京津城市群的连接便利性相对优越,河北没有理由在海洋经济上甘做配角。港口集团的成立既是河北角逐环渤海经济圈的开始,也是河北对接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实际呼应。

      用发展的视界衡量,世界最大散货港口集团的定义,仅仅是河北港口集团的最表象功能,港口还对城市社会经济具有极强的波及扩散效应。港口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内陆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港口集群一旦形成,从空间关系到产业结构都存在着互动特征,港口经济绝不仅是自身经济总量的增长,广泛的产业关联带动力是港口经济的核心所在。

      新经济实体浮现固然需要欢呼,但当务之急是需要与实体规模扩张相匹配的经营体系。如何在环渤海如此密集的港口群中找到协同竞争的位置,既考验河北港口群建设的硬件,更考验经营管理者的思路和战略前瞻性,如何强化集团管控和企业经营,提升港口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是河北港口集团出港的第一个关闸。

>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