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信息资讯 > 曹妃甸新闻

曹妃甸,关键在落实

发布:2015/5/11 16:04:05  来源:唐山劳动日报  浏览次  编辑:佚名

曹妃甸,关键在落实

本报评论员 张笑非 崔玉宝

  (一)曹妃甸,注定要与春天有个约定。

  2003年3月,一个普通的春天。曹妃甸以通岛路开工修建为标志,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阶段。

  光阴如梭……

  2012年1月30日,当脚步刚刚迈进春天,省委、省政府即在唐山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加快推进曹妃甸开发建设问题,要求唐山“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加快产业集聚,着力加强薄弱环节,努力推进曹妃甸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

  精卫填海、夸父追日。曹妃甸人从春天起步,用十年艰辛,书写了沧海桑田的故事。

  然而,面对着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蹒跚步履,在深度调整中新常态对国内经济的重新定义,曹妃甸将如何脚踏实地、奋发有为,以新常态主动引领新作为,在爬坡过坎中创造新胜境?

  这无疑是对曹妃甸提出的又一个大考!

  2015年,又是一个春天。这个春天,对曹妃甸有着格外不同寻常的意义——

  2月25日,春节假期后第一个工作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焦彦龙就莅临曹妃甸开展项目建设调研,要求曹妃甸“抢抓机遇,发挥优势,苦干实干,迎接发展的新的春天”;

  4月14日,省委对曹妃甸领导班子作出重大调整。在曹妃甸区领导干部会议上,焦彦龙同志强调:“要统一思想认识,发挥优势,抢抓机遇,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努力把曹妃甸建成东北亚经济合作的窗口、河北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增长极,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

  4月20日,仅仅一周之后,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曹妃甸区发展问题,要求“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狠抓项目建设,开创曹妃甸发展的崭新局面”。

  ……

  从市委主要领导春节后首个工作日深入曹妃甸开展调研,到区委领导班子重大调整;从市委号召“抢抓机遇,发挥优势,苦干实干,迎接发展的新的春天”,到“东北亚经济合作的窗口、河北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增长极,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号角声声、战鼓频急,它无不宣示着这样一个事实:曹妃甸,已经到了一个狠抓落实的关键阶段。

  没有落实,再好的战略,也会变成虚幻;

  没有落实,再强的呐喊,只能成为空话!

   (二)落实,是一切工作的归宿。

  实现“把曹妃甸打造成为东北亚对外合作的窗口、环渤海新型工业化基地、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的战略目标,关键在落实。

  落实,是实现决策意图的关键环节,是发挥决策作用的惟一通道。因此,抓落实是领导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翻开历史不难发现,狠抓落实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对于抓落实的重要性,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一件事不做则已,做则必做到底,做到最后胜利。”他又说:“什么东西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抓而不紧,等于不抓。”邓小平同志强调:“凡事都要落在实处”;“开会、讲话都要解决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落实”二字,2013年11月他在山东考察时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 2014年1月他在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要抓落实”;同年2月,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他再次重申:“关键在于落实”。

  因此,任何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落实。对曹妃甸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其首要任务是全面、认真地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的战略部署和重大决策。能不能完成“把曹妃甸打造成为东北亚对外合作的窗口、环渤海新型工业化基地、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的战略,关键靠落实;能不能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崛起”的愿景,关键在落实。

   (三)抓落实,必须搞好顶层设计。

  曹妃甸的大规模开发建设,已经走过了十二年的峥嵘岁月。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之后,曹妃甸新的发展路径是什么?

  在曹妃甸全区领导干部大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焦彦龙指出,当前,曹妃甸正面临着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特别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最大的机遇。“天予弗取,必受其咎”,因此,他要求曹妃甸抓住这个重大的历史性机遇——

  下大力抓好园区建设。园区是项目建设的重要载体,每个园区都要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完成具体指标……每个园区都发展起来了,曹妃甸发展的整个局面就能够活起来。

  下大力抓好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建设。这是唐山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破口。目前,项目进区的条件已经相对成熟。曹妃甸区委、区政府要抓紧与北京开展全方位对接,力争年内吸引一批北京产业项目落户。

  下大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重大项目是支撑曹妃甸发展的“四梁八柱”,必须全力盯紧抓好。华润二期、东华能源页岩气新材料一期、华电重工二期、三友25万吨化纤等项目要尽快开工建设,中石化千万吨级炼油、首钢二期、大型海水淡化进京等项目要力争年内开工,国泰纸业一期、汉能太阳能光伏组件一期、中粮100万吨精炼糖等项目要确保年内竣工投产;

  ……

  这是站在唐山发展全局的高点上对曹妃甸未来发展的把握,既高屋建瓴,又有的放矢。它昭示我们:面对新常态下的新变化,惟有变被动为主动,才能顶住下行压力,抓住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实现新常态下的新作为。

  那么,曹妃甸怎样抓住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如何实现新常态下的新作为?

  一项政策之所以产生巨大的力量,焕发出无穷的威力,就是因为它在群众中产生,经过科学的总结,再回到群众中去。

  于是,工业区园区招商引资工作调度会、区委常委(扩大)会、曹妃甸区协同发展工作汇报会;湿地文化旅游度假区调研,矿石码头、煤码头等港口调研,装备制造园区、钢铁电力园区等园区调研……从履职第一个工作日开始,市委副书记、曹妃甸区委书记王立彤就开始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不同的场合,同样的声音:“齐心协力,勇于担当,加速推动曹妃甸跨越发展、绿色崛起!”

  4月29日,曹妃甸区委常委会一届第40次会议召开。王立彤在讲话中说:“市委常委会指明了我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思路、重点和方向,对我们的整体战略和发展起到了把关定向的作用,当前摆在曹妃甸全体党员干部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全面落实市委常委会特别是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焦彦龙重要讲话精神。”会议对照市委对曹妃甸若干问题提出的要求,认真研究,确定方案,明确责任,提出“抓实抓好十个问题、建立健全十项制度”,从而形成了曹妃甸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基本框架——

  理顺机制问题。要进一步理顺区委、区政府与工业区的关系,明确农场板块管理主体,加快清除影响和制约发展的机制障碍,最大限度的凝聚发展合力、释放发展潜力。

  协同发展问题。要深入研究规划,深入开展对接,加快先行启动区基础设施建设,狠抓项目落地,配强工作人员,务必在年内抓出实实在在的成效。

  项目建设问题。要坚持大中小齐抓、一二三产并举,全力实施项目攻坚,尽快搭建起支撑曹妃甸发展的“四梁八柱”。

  招商引资问题。要突出全力招商,全面招商,全员招商,全程招商,明确招商重点,打好招商引资攻坚战。

  基础设施问题。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上急需、保重点,围绕开发建设需要,集中力量推进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提高区域承载能力。

  改革创新问题。要用好改革、创新两大法宝,加快行政审批局建设,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打造经济“特区”,实现率先突破、率先发展。

  平安城区问题。要强化社会治理创新,全力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努力把曹妃甸建成安全区、放心区。

  美丽家园问题。要坚持统筹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建设,努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家园,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

  融资和风险管控问题。要严肃对待债务风险问题,积极创新融资机制,科学合理的拓宽融资渠道,保障开发建设对资金的需求。

  党的建设问题。要严格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责任,强化干部考绩考核,深入抓好作风建设,为曹妃甸开发开放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十个问题、十个方面,既有经济的又有政治的,既有社会的也有民生的。应该说,它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工作重心和努力方向。但是,如果从另外的角度看,是否也可以说,曹妃甸在当前或者过去,对“十个方面的问题”抓得力度还不够、落实得还不够好?

  比如,理顺机制问题……

  比如,协同发展问题……

  比如,项目建设问题……

  问题种种,犹如“冰冻三尺”,已非“一日之寒”。正因如此,切实解决问题,只有依靠制度的建立与约束,才能收到立行立改之效。重要的是,“请销假管理制度,值班带班制度,领导干部常驻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信访接待制度,绩效考核管理制度,重点工作通报和计划制度,议事决策制度,四大班子联系分包制度,部门、园区、场镇联考制度为内容的“十项制度”,不仅为曹妃甸的问题解决提供了保障,而且,为曹妃甸的顶层设计注入了深刻的制度内涵。

  有规矩,才能方圆。

   (四)抓落实,必须抓项目;一切问题都可以在抓项目中凸显出来。

  在经济生活中,项目既是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更是跨越的引擎和动力。实现“把曹妃甸打造成为东北亚对外合作的窗口、环渤海新型工业化基地、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的三大战略目标,根本的是靠项目——一切发展都必须以项目为起点,靠项目去推动,靠项目来实现。有项目,才有投资,才有财源,才有就业,才有民生……因此,衡量曹妃甸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看项目数量的多与少、看项目建设速度的快与慢、看项目效益的高与低。

  应该说,曹妃甸历十数年开发建设,除星罗棋布的港口、码头外,还集聚了一大批项目:首钢京唐公司一期投产,中兴设备制造一期、海清源反渗透膜制造等项目即将投产,汉能、中粮等项目顺利开工;中石化千万吨级炼油、华润二期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首钢京唐公司二期项目审批权下放河北省,大型海水淡化进京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据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曹妃甸“全年实施亿元以上项目188个,总投资3129亿元”。

  成绩有目共睹,但“路漫漫其修远兮”——

  曹妃甸面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但是,京冀《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签署已届一年,曹妃甸有多少项目签约落地?就在业已落地的项目中,开工时日依旧难以期许……

  这就是市委关注、曹妃甸区委提出的“协同发展问题”!

  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的大背景下,不应该对曹妃甸求全责备。但是,肩负着省委、省政府的寄托,担当着市委、市政府的厚望,曹妃甸必须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并且,同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的大背景下”,曹妃甸已经有了可资参照的旗帜和标杆——

  渤海湾绵长的岸线,像一条项链串起大连、天津、沧州、烟台等沿海城市。在这条项链上,同为沿海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曹妃甸与其他地区相比,资源禀赋相似,区位环境无异。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曹妃甸与这些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除去大连、烟台不论,2014年,近邻天津滨海新区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000亿元,而曹妃甸只有390.2亿元;如果说天津为直辖市,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等不可同日而语,那么,同为一省、同为“后起”的沧州渤海新区,2014年则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5亿元,超过曹妃甸近百亿元。近日又有消息传来,截至目前,沧州渤海新区京津对接合作项目达3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1个,总投资202亿元;而《今晚报》则报道:“4月3日,北京现代第四工厂奠基仪式在河北沧州举行”,这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北京现代首次在京外地区投建的工厂”;4月12日,又有《河北日报》报道:“4月11日,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首批10家入园企业在渤海新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开工建设。同时,北京医药行业协会沧州分会揭牌成立。这是继北汽集团50万辆微车项目签约落地之后,渤海新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取得的又一项丰硕招商成果。按照计划,这些企业将于年底前竣工投产。”

  强邻近逼,争先恐后。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焦彦龙如是说:“目前曹妃甸的项目还不够多,和原来比我们发展落后的一些地方、基础条件比我们差的一些地方相比,我们的项目都不如人家多。这是一个现实。”

  我们不能回避这个现实。在不足和差距面前,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怨天尤人,在新常态下的挑战与机遇面前,曹妃甸在项目建设问题上,必须抓铁有痕、破冰突围!

  项目,无疑承载着曹妃甸发展的未来。

   (五)环境,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命门之穴”;抓落实,必须以改革的手段,在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

  环境,包含着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硬”环境一般是指较易进入人们视觉的因素,如城市设施、气候地理、生活环境等等,具有较强的物质性;“软”环境则是指易被人们用心理感觉的人文因素,如一个城市的诚信、服务、制度、文化等等,具有较强的精神性。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了37个春秋。在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今天,地方经济发展所依赖的政策机遇、产业机遇、资源开发机遇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环境的优劣成为地方政府之间竞争的主战场,成为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诸多发达地区的发展事实已经证明并在不断证明:环境产生经济效益、产生生产力——哪里的发展环境优,资本就向那里流动、汇集,那里的生产要素就会被激活。因此,环境以其特有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吸引力,构成了一个地区发展的“生命线”和“动力源”。

  曹妃甸,在软硬环境建设中,一路豪歌——

  在固有的交通区位和资源禀赋基础上,曹妃甸历12年砥砺前行,形成了产业基础、生态良好、港口众多、土地广博、城市新兴等诸多方面的“硬”环境优势,成为与群雄论剑、一较高下的资本;建区以来,又以创优软环境为核心,高扬起“零干扰、零检查、零收费、零罚款”,“程序最简、流程最短、办理最快、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大旗,以期打造成独具特色的曹妃甸“四零五最”环境服务品牌。

  但是,曹妃甸的“软”环境并没有真正“优”起来。

  早在区划调整之初,曹妃甸区委就谆谆告诫:“合并是趋势,合心是关键,合力是目的”。现在,区划调整已届三年,尽管党委、政府殚精竭虑,但是少数部门和个别干部依旧貌合神离、各行其是:或畏首畏尾、瞻前顾后,或盲目自满、夜郎自大,或眼界狭隘、站位不高,或推诿扯皮、中梗阻滞,更有一些人嫉贤妒能、说三道四,胸怀不宽、欺生排外……

  人文因素的缺失,构成了曹妃甸软环境不优的症结。

  这也正是市委关注、曹妃甸区委提出的“理顺体制问题!”

  曹妃甸作为唐山向海发展的最前沿、全省沿海区域发展的增长极,不仅要有一种开放的雄心,更要有一种包容的胸怀,所以,曹妃甸必须树立一种“特区”意识,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用改革的精神解决发展道路上的问题。焦彦龙同志多次指出:“改革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在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曹妃甸要率先突破、率先发展,务必用好改革、创新两大法宝,着力破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他要求“限时完成”。

  曹妃甸的深化改革,犹如箭在弦上。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改革,旨在以流水线式审批方式,“一枚公章管审批、一个中心全覆盖”,对投资企业实行全程代办制,确保“一站式办结”;在商事活动中,实行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项目清单,从而激发创业热情,增强内生动力。

  2015年5月7日,曹妃甸区行政审批局正式挂牌成立——

  从此以后,曹妃甸将用落实的双手,把那些陈旧的、业已成为“定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扔进渤海湾的波涛之中!

   (六)抓落实,归根到底是一个字:干!

  曹妃甸,10年长大了50倍。

  人们不禁要问:一个不足4平方公里的带状沙岛,如何变成了210平方公里的新型工业基地,并引领唐山向海发展、转型升级,成为河北沿海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带领战友在曹妃甸港口建设中砸下第一根桩的曹妃甸实业港务有限公司原总经理王钟敏,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创造出“守成节能提效操作法”的曹妃甸港口有限公司门机员刘守成,省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踏遍全国招商引资、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40多亿元的曹妃甸工业区钢铁电力园区建设指挥部……一个个先进人物、一个个英雄集体,用无怨无悔的行动给出了答案:实干,为人生赋值,让梦想成真,为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2013年上半年,当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经济持续乏力,国内发展提振调整时,有人开始在曹妃甸的快速发展中寻找瑕疵,并以一种负面消息在社会上散布传播,可谓旷日持久、喋喋不休,曹妃甸似呈山穷水尽、穷途末路之势。然而,曹妃甸没有被“唱衰”。在从没有过的压力和挑战面前,曹妃甸升腾的是一种不倒的信念,并由此形成一种巨大的张力,在实干中演绎着曹妃甸的天时、地利、人和……

  当前,宏观形势依旧严峻,下行压力依旧沉重。“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天下之事,行之贵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历史悠长的隧道中,无数先贤前辈已为我们进行了历史的经验总结。

  曹妃甸,惟干为要!

  实干,需要一种机制。

  在机遇和挑战面前,人人都在实干,但是,实干的结果有时往往是事倍功半,除夸夸其谈者、推诿卸责者外,症结就是没有形成一种“实干”的机制。去年10月,市委根据唐山的实际,在全市唱响了“四个干”的主旋律,并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四个干”工作推进机制。焦彦龙同志在曹妃甸就“下大力抓好北京(曹妃甸)现代产业发展试验区建设”问题明确要求:要明确重点抓什么、怎么抓、抓到什么程度。因此,曹妃甸必须建立健全“四个干”的机制,既抓谋划,更抓落实——

  把各项目标任务一项一项列出来,解决“干什么”的问题;明确责任人和责任部门,解决“谁来干”的问题;研究落实目标任务的工作思路和解决的措施办法,解决“怎么干”的问题;明确完成的时限,以务实的作风把大事要事干成干好,解决“什么时间干成”的问题。

  惟有建立起“干”的机制,才能有的放矢、事事求实,在事半功倍中创造曹妃甸的未来。

   (七)协同发展,是一幕震烁古今的大剧。

  2015年4月3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经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

  渤海湾内,惊涛拍岸。

  站在协同发展的潮头,曹妃甸,应该怎样应和那卷地而来的涛声?

  惟有落实。

  昨天的成就来自落实,今天的任务需要落实,明天的希望在于落实。落实,凝聚着心血和责任,体现着作风和意志。在落实的行动中,“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
Copyright © 2003-2009 Cfd1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