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信息资讯 > 曹妃甸新闻

唐海县林港村:依托大港 服务港区 发展自身

发布:2008/10/28 10:12:57  来源:转载  浏览次  编辑:不详

  环渤海新闻网专稿(记者齐福臣)时隔3年,当记者再次踏进林港村时,感到吃惊:宽阔整洁的水泥街道两侧,一排排样式统一、红顶白墙的民居,在蓝天绿树的掩映下显得格外靓丽;村民中心、文化广场、带状公园里,老人带着孩子在惬意地休闲玩耍;太阳能路灯、自来水、水冲厕、天然气的应用使得院落显得那么干净,村容那么整洁;车水马龙,人流攒动,三产服务业彰显着这里的富庶。3年前听到的“林港村有三宗宝,苍蝇、蚊子、泥沾脚”还在耳畔,3年后何以发生如此巨变?

  “依托大港,服务港区,发展自身”林港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国言简意赅。

  科学规划勾勒发展蓝图

  过去的林港村,曾是一片盐卤不毛之地。经过几代农垦人的开发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种稻养鱼为主的农业产业格局,但一直生产粗放、效益低下。特别是2000年起连续3年的旱灾,使2003年人均收入仅有2800元。绝大多数村民住着“震后危旧房”和八十年代的自建平房,走着泥泞的土路,生活在污水乱流、杂草丛生、家畜散养、蚊蝇乱飞的环境中。发展缓慢、增收无门,导致全村上下情绪低落,很多人沉湎于赌博,甚至个别人习练了“法轮功”。

  忽如一夜春风来。曹妃甸工业区和冀东油田的大举开发建设,给林港村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

  林港村北距唐海县城10公里、西临迁曹公路,南距曹妃甸工业区15公里,可谓依港傍路,是陆路连接港区的重要通道,也成为服务港区建设、承接临港产业辐射的“桥头堡”,被誉为“临港第一村”。村党支部紧紧抓住这两大历史机遇,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立足优势、突出特色,按照“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要求,以近期建设科学发展示范村、远期建成“特色风情小镇”为基本发展定位,明确提出:2008年初步完成原有平房改造、启动震后危旧房翻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生态湿地风情村庄;到2012年,全面完成以联体二层小楼为风格特色的新民居建设,打造起全县、全市新农村示范村的样板。

  “三条路”引领村民增收致富

  以稻田养蟹模式为主的生态农业之路。林港村有土地资源5030亩,其中水稻种植面积2170亩,淡水养殖面积2680亩,人均占有土地12亩。地多人少的优势为实施资源连片发包、结组承包、集中转包,推进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基础。于是,积极鼓励土地向种田大户流转。今年全村50亩以上的水稻种植大户达17户,百亩以上的有3户,规模种植面积达1230亩。在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同时,以稻田养蟹为主,稻谷与河蟹均为绿色食品,实现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每亩可增收380多元。今年推广稻田养蟹1700亩,拉动全村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面向港区、油田的劳务输出之路。组建了劳务输出服务中心,分期分批对富余劳动力进行环卫、特种车驾驶、车钳电铆焊等职业技能培训,参培人数达3000多人次。扶持本村能人建立了“金桥职业介绍有限责任公司”,加快了劳动力向二、三产业的转移。目前,专兼职在港区和油田工地务工人员达190多人,占全村劳动力的86%,年人均增收3500元以上。

  以支港服务为重点的第三产业之路。按照“整齐划一、美观大方、经济实用”原则,引导村民大力发展房屋出租业、设备出租业。已有58户村民出租房屋165间,总收入35万元;采用送货上门、服务上门等多种形式,积极发展个体经营,向港区送水、送菜成为村内妇女的拿手“专业”;机械设备出租和运输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态势。第三产业拉动全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预计到今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其中,劳动力输出务工收入占30.9%,商业服务收入占19.2%,财产性收入占13.5%。

  整治村容村貌提升幸福指数

  3年来,林港村累计投资400多万元,新建了村民中心,修建了文化广场,大力实施了“绿、美、亮、净”工程,2006年通过了市级文明生态村达标验收。今年以来,投资200万元完善实施了村庄街道“三化”和公厕改造,并将多年来蚊蝇孳生、臭气熏天的村南污水沟建设成为整洁优美的带状公园。同时,投资300万元大力实施“平改坡”试点工程,改造住房16700平方米,初步打造起“红顶、白墙、绿树、蓝天”浑然一体的格局;投资20万元,完成了自来水改造,实现了全村24小时供水,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观。目前,村党支部正着手实施天然气进村入户工程,积极推行节约、清洁、环保能源,引导村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加强保障服务功能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推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年满18岁以上的非农业职工,统一纳入养老保险范畴;对男满60岁、女满55岁以上的无固定收入老人,每月发放60元养老补贴,实现了村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全面落实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统筹金标准由去年的82元提高到150元,达到全省最高水平,参合率达到了100%。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城乡等值化,每年财政用于全村社会保障的补贴资金近30万元,人均受惠700多元。“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困有所助”的幸福指标在林港村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