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曹妃甸163 > 生活频道 > 车行万里

陕西重汽:蜕变重生

发布:2008/3/2 13:52:02  来源:互联网  浏览次  编辑:佚名

  提起比亚迪,大多数西安人可能要摇头,但提起陕西重汽,他们都会立刻应声答道:“对,这就是俺们的企业。”同西安悠久的历史文化一样,陕西重汽在中国汽车界里也是一员老将,在豪爽的西安人眼中它“历久弥香”。

  “陕西省的汽车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主要的与汽车相关的企业几乎都集中于西安。”西安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刘大鹏说,而陕西重汽又是这其中的亮点,“2007年西安所有汽车企业16万辆产销量当中,仅陕西重汽就占了41%,成为西安名副其实的支柱型汽车企业”。

  按照陕西重汽的未来发展规划,将在2012年形成以重卡为主,全面发展重、中、轻、微各类商用车的格局,形成12万辆重卡、38万根重型车桥、5000辆大中型客车、10万辆中卡及专用车、10万辆轻微客货车的生产规模,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利税超过20亿元……

  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背景下,西安的产业重组气氛一直比较浓烈,而正是依托千年古城西安,陕西重汽完成了一次又一次蜕变,也正是这一次次的蜕变,才有了今天陕西重汽的重生与蜕变。

  定军五丈原

  去年陕西重汽给西安人“立功”了。2007年,陕西重汽总产值达到了182亿元,同比增长了92.1%,而产销量也在近三年当中保持平均每年50%以上的高增长速度,远远高于重卡行业20%的平均增长水平。陕西重汽在15吨以上重卡市场保持国内销量第一,市场份额占到34%,在连续多年进入中国500强企业名单之后,现在又将目标瞄准了世界500强。

  在西安北郊,一座占地3500亩左右的现代化重型汽车工厂已经拔地而起,从2005年开始,这里成为了陕汽的第二整车工厂,并成为整个陕汽的管理重心所在地。

  然而,在40年前,陕西重汽却还是一副“灰头土脸”的样子。

  上个世纪60年代,处于“帝修反”封锁下的中国,急需重型军用越野车。于是,1968年,在秦岭北麓的五丈原脚下,在1700年前诸葛制造木牛流马的古战场,经过精挑细选、来自祖国各地、“又红又专”的第一代陕汽人,开始了第一次创业。“陕西重汽是因为国防需要而建立的,当时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生产5吨级别的越野车,改变中国国防有炮无车的状态,用来给部队‘拖炮'。”曾参与陕西重汽选址建厂的老陕汽人、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张兴业说。

  据张老回忆,创业初期的陕汽面临人才和技术的严重匮乏,但陕汽人并未放弃执着的追求,1972年第一辆军用越野车经过三轮试制终于成功,并命名为延安250(SX250)。就这样,陕汽在中国重卡行业起步了,并一直是国家总装备部重型军车的主力军。

  第一次蜕变

  据陕西重汽市场部经理刘科强介绍,当时在中国生产重卡的企业还有红岩重汽和济南重汽,而且也基本上以完全生产军车为主,“但后来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加快,国家提倡军转民,单纯生产军车就不再能支撑企业的发展需求了,于是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研发民用重卡车辆,包括在军车技术平台上生产民用车”。

  然而,就在陕西重汽在民用重卡领域刚起步不久,1984年,根据中央做大汽车产业的要求,汽车产业开始重组,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下,身处西部的陕西重汽“有幸”成为了重组大计中的一员。“当时,就是把济南重汽、红岩重汽、陕西重汽这三家主机厂,以及陕西齿轮厂、陕西法士特公司、潍柴动力公司等几个零部件企业,全部组合到一起,成立了所谓的航空母舰——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刘科强说,根据上级领导部门的安排,陕汽加入了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开始第二次创业。

  之后,陕汽在全面改造老基地的同时,又在西安东郊建设起新的重汽基地。通过从奥地利和德国引进先进的重型卡车和大客车底盘技术,陕汽实现了产品的更新换代。

  但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旗下各个企业之间的协作效率十分低下,“比如说,当时在这个集团里,陕西重汽就只管生产,销售这一块是由整个集团决定的,生产什么车,也是由他们说了算,严重脱离了市场,成了典型的集团内部计划经济。”刘科强说,僵化体制的限制下,本来前途光明的陕汽却逐步陷入了严重亏损的困境。由于连续亏损,资金非常紧张,生产几乎季季拖期。

  1990年,陕汽似乎已经走到生死关头。当时工厂有5000人,年生产能力只有700多辆,企业内部管理不善,债务沉重,累计亏损已超过亿元。

  但此后三年,随着重卡市场行情的逐渐好转,陕西重汽开始重新复元。短短三年陕西重汽共生产重卡5901辆,等于之前14年累计产量的总和;完成工业总产值10亿元,销售汽车5785辆;实现销售收入10.3亿元;盈利744万元;工业总产值增长了4倍,职工人均收入3年中翻了一番多……

  然而,在陕西重汽焕发出勃勃生机的同时,结构庞大的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却像一架破败的马车,一步步坠入整体巨额亏损的深渊。陕汽员工们辛辛苦苦赚来的利润,被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亏损黑洞吸得不见踪影。在加上重卡行业在90年代中后期受经济宏观调控的影响出现疲软,陕西重汽的日子过得相当困难。

  破茧获重生

  不能再这样亏下去了!中央政府显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1999年,国务院派了专门的调查小组到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整个集团亏损87个亿,很显然已经不能再以行政手段把他们绑在一起了,否则会越来越没有活力。

  终于,在2000年,根据国务院的安排,中国重型汽车集团解散,并把各个企业下放到地方进行管理,陕西省政府接管了陕汽,陕汽重新赢得独立的发展空间。但分拆之后,陕汽背了两个多亿的债务。“当时陕西重汽的处境是最困难的,年产量只是济南重汽的四分之一,红岩重汽的二分之一。”刘科强说,当时生产没力量、销售无网络,“业内普遍都在怀疑我们能否生存下来”。

  陕汽划归陕西省政府后,有了完全的自主权,同时,陕西省政府和西安市政府都如获至宝,“汽车工业是个密集型产业,它能够带动的东西太多了,比如就业、利税、土地开发等,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极大好处。”刘科强说,“因此,从省政府到市政府,都在给陕汽最优的发展环境,例如土地审批、贷款、财税支持等,这为陕汽渡过难关起到了很大帮助。”

  另外一点不得不提的是,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重卡市场开始复苏,首要原因是中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对重卡车型需求量与日俱增;另外,中国的道路状况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出现了很多高速公路,运输开始从以前的低效率向高效率转变。

  在快速发展中,陕汽自然而然地遇到了资金问题,在陕西省政府和西安市政府的鼓励下,2002年,陕西重汽跟湘火炬(000549)合资了,合资后的陕西重汽里,湘火炬占51%的股份,陕西国资委占49%的股份。“通过跟湘火炬的合资,一是解决了资金问题,另外毕竟湘火炬是上市公司,它带给了我们很多先进的经营理念。”刘科强说。

  2005年8月,潍柴动力(000338)拿出10个亿重组了湘火炬,如此一来,潍柴动力就变成了陕西重汽的母公司。潍柴动力是国内首屈一指的重卡发动机生产企业,通过与潍柴的合作,陕汽开始向市场发起强有力的攻击。2006年,整个重卡市场的增长率为20%左右,而陕西重汽增长率达到了105%,销售达到3.3万辆。“整个2006年,我们数次调整产销目标。”刘科强告诉记者,年初定的目标是2万辆,由于形势喜人,年中将目标调高到2.5万辆,下半年又调高到3万辆,最终,实际销售数字还是超过了3万。

  誓扛自主旗

  有意思的是,2000年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刚解散时,陕西重汽的年产销量只是红岩重汽的二分之一,而现在,红岩重汽的年产销量只是陕西重汽的二分之一。整个2007年,陕西重汽产销量超过了6万辆,总产值达到了182亿元。

  “这对身处中国西部的西安来说,大大增强了其城市竞争力,同时,整个西安的汽车产业链条也在随着陕汽的壮大而不断延伸。”西安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刘大鹏说,“最近,陕汽的成长吸引来了德国MAN公司这样的国际主流汽车企业的合资目光,双方的合资细节还在商讨之中,将来若合资成功,选址也一定会在西安。”

  “客观一些说,对西部汽车企业而言,发展起来难度会更大。虽然有西部大开发背景,但毕竟西部市场需求总量不大,我们的车还是主要销售到华东和华北;另外,在西部很难吸引到优秀人才;还有,在配套技术方面,我们还有一定差距。”陕西重汽总经理方红卫说,“因此,我们要坚持与外资进行全面合作的道路,开门造车。”

  但方红卫同时强调,开门造车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主竞争力,自主造车才是最终目标。“老外是靠不住的。比如我们之前跟德国MAN公司进行技术合作,他们卖给我们技术的同时,要搭配一些高价散件卖给我们,我们如果不买这些散件,他们就不卖给我们技术。”刘科强告诉记者,“我们当初买MAN公司的F2000技术时,对方搭配了几亿元的散件,光消化这些散件我们就花了好几年时间。”

  所以,目前陕汽的策略是在走引进技术这条路的同时,尽快消化吸收,“否则没完没了的引进只能吸干我们的盈利。”据刘科强讲,未来两年,陕汽要建成一座一流的产品研发基地,一座国家级的技术中心,还要建成博士后流动站;另外,潍柴动力还会以上海为中心建立一个研究院,陕汽将依托潍柴引进新的技术,实现进一步的领先。文/周树远

>

相关文章

赞助商推广链接